当代江西

其他

一座“飞将军”墓,三代人守了93年

“三代人,一座烈士墓,跨越了93年的守望,承载着无尽的敬仰与缅怀。”作者
9月26日 上午 7:46
其他

“飞将军”墓找寻缘何一波三折

“时隔93年,屡建功勋的红军将领黄公略为何今日举行遗骸安葬仪式?笔者带您揭秘黄公略烈士墓找寻背后一波三折的故事。”作者
9月25日 上午 11:56
其他

“飞将军”何以传奇

“他是毛泽东三次挥毫写诗词和对联称赞的红军将领;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他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作者
9月24日 上午 7:35
其他

以“城”相“带”,余江如何“融”出新活力

“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五年过去了,鹰潭市余江区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哪些探索?余江区的城与乡究竟如何跨越山海,实现“双向奔赴”?”作者
9月23日 上午 7:30
其他

探秘智慧窑炉,看这个建陶大市如何玩转数字化

“9月19日,我省召开工业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会上高安市作为唯一的县级市作了发言。作为建陶大市,高安如何抢抓全省数转试点县的契机,整体推进建陶产业数字化转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安,感受一场建陶产业的加“数”转型。”作者
9月22日 上午 7:32
其他

丰收节里夸夸咱们的“新农人”

图源新华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天,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正在火热开展,一股农村兴旺、农民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新农人”的热情奔赴。
9月22日 上午 7:32
其他

从1890到1990,百岁老人书写哪些传奇?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九三学社主要创建人许德珩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许德珩,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
9月21日 上午 7:36
其他

“盒马村”何以飞出“白凤仙子”

“泰和乌鸡“盒马村”授牌仪式在汪陂村举行,标志着江西省第四家、吉安市第一家“盒马村”落户泰和。”作者
9月21日 上午 7:36
其他

“一寸光阴”何以照亮古今

“适逢开学季,许多学生都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奉为座右铭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诗是出自一位江西籍诗人之口,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
9月20日 上午 7:37
其他

“80后”“90后”返乡种地,是退路还是出路?

“年轻人返乡种地,究竟是退路还是出路?”作者
9月20日 上午 7:37
其他

《凡人歌》剧中“35岁焦虑”戳中了你吗

““35岁现象”如同一面镜子,照出的是身处而立之年的职场人在工作和家庭中挣扎的无奈与坚韧。”作者
9月19日 上午 7:34
其他

锂电产业迈向中高端,路在何方

“江西重点打造宜春、新余赣西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创建全国领先的锂电制造业先进集群,支持南昌、赣州、上饶、抚州、九江、萍乡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锂电产业集群。”作者
9月19日 上午 7:34
其他

中秋节遇见最美江西中秋诗词

“今晚,赣江上升起的满月,也曾把千百年前的夜晚照亮,那是家的方向。愿世间所有的团圆都可跋山涉水相见,亦可千里共婵娟。”作者
9月17日 上午 7:3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走,去篁岭晒个秋!

““晒秋”作为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主要流行于南方山区。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
9月15日 上午 7:36
其他

“世界之最”的水上戏台有何来头

“近日,《戏宇宙》文旅季播出第二期江西篇,王珮瑜、杨钰莹等人走进江西乐平,触摸承载历史的古戏台。原来,这里不仅有458座风格各异保存完好的古戏台,还藏着一座斩获世界纪录的水上戏台。”作者
9月14日 上午 7:45
其他

古诗文里的鄱阳湖美到你了吗

“等待春又来,汀洲渐绿,候鸟北飞,鄱阳湖的宏阔叙事将以美好如斯的方式一直进行下去……”作者
9月12日 上午 7:31
其他

抗洪一线,党旗为什么这样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勇敢逆行、知难而进。越是急难险重,党员干部越要冲锋在前。”作者
9月11日 上午 7:58
其他

教师减负如何真减负、减真负

“在现实中,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还要承担假期值班、填表、考评、迎检等种种非教学任务,占据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静心从教,首尾不能兼顾。”作者
9月11日 上午 7:58
其他

教师节该给老师送啥礼

“给老师一份尊重,不仅尊重每个作为老师的个体,并且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给老师一种支持,和老师并肩而行,相互信任,相互扶持,让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多一个风雨同舟的同行人。给老师一种配合,积极配合和完成班级的各项活动,携手相伴孩子的成长。”作者
9月10日 上午 7:36
其他

一团窑火如何点亮山乡

““用陶瓷文化开展职教帮扶,这条路走得很辛苦,但无上荣光。”“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负责人朱辉球说。”作者
9月9日 上午 7:33
其他

“秋老虎”为何赖着不走

“整个夏季,江西全省持续遭受高温炙烤。进入9月,尽管时节已至白露,但此轮高温似乎依旧没有消退的迹象。“秋老虎”发威,全省开启“桑拿”模式,人们直呼“热炸了”。”作者
9月9日 上午 7:33
其他

让座是“情分”还是“本分”

“尊老和让座需要有当事人的理解谦让和赞誉之实,年轻人并不是不想让座,而是需要一种尊重。”作者
9月8日 上午 7:32
其他

《天工开物》为啥这么燃

“舞剧《天工开物》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为原型,通过“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四个篇章,层层递进,生动演绎了其考察明朝科学技术,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的故事。”作者
9月8日 上午 7:32
其他

人间至味是“嗦螺”

“炎炎夏日,“火炉”江西,嗦螺成为度夏的不二选择。何况,“怕不辣”的江西人骨子里就喜好把田螺、小米椒、辣椒干、剁椒等各种辣椒组合起来的味道,一口吸下去,辣味汤汁直抵舌尖和肺腑。”作者
9月7日 上午 7:35
其他

0:7惨败!国足何以“沉沦”至此

“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尽快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收拾好糟糕的心情,以积极自信的姿态投入接下来的系列赛当中。”作者
9月7日 上午 7:35
其他

海昏侯刘贺墓竹简揭秘

“新学期伊始,细心的学生将会发现,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亮相新版《中国历史》课本。让人惊奇的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远不止儒家经典《论语》。”作者
9月6日 上午 7:32
其他

老年食堂为啥成年轻人“新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社区食堂虽为老年人开设,却无意中实现了一场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它用一蔬一饭为城市增添了温情。”作者
9月5日 上午 7:31
其他

婺源石堨凭什么跻身世界遗产

“婺源石堨,是勤劳智慧的婺源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其营造的优美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除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深藏着独特的传统美学艺术。”作者
9月5日 上午 7:31
其他

再识上饶集中营

“这里的一砖一瓦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讲述着悲壮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与精神财富。”作者
9月3日 上午 7:31
其他

为什么要对校园欺凌说“不”?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不能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远观,更不能缄口不语。因为,每一次的沉默都是对欺凌者的无形纵容,每一次的忽视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作者
9月3日 上午 7:31
其他

“开学第一课”该怎么上

“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意义不凡,然而,这堂课不应局限在一课,而是一个阶段与过程。所谓“开学”不仅是开始,也是开心、开悟。”作者
9月2日 上午 7:33
其他

人们为什么为刀郎“打call”

“刀郎的再次爆火证明,好的文艺作品源于对传统的传承,源于深厚的生活积累。真诚才是“出圈”的必杀技,给受众多大诚意,他们也将回馈多少真心。”作者
9月2日 上午 7:33
其他

新生军训为啥这么“火”

“青春是一生最迷人的风景,而那段新生军训的热血岁月更是令人心潮澎湃。”作者
9月1日 上午 7:39
其他

江西竟然曾经藏着北大和清华?

“一批与分校一同到来的知名学者,在这里生活和教学,共同经历了一段艰苦而又难忘的岁月。他们见证了属于江西教育的高光时刻,也留下了一段令人怀念的难忘时光。”作者
9月1日 上午 7:39
其他

走!到婺源“吃秋”

““肴馔之美,贵在本真。”从讲究色、香、味,到原汁原味本真味道的回归,既是婺源人味蕾不断追寻的过程,也是饮食习俗中透出的民间智慧。”作者
8月31日 上午 7:31
其他

“一黛不如一黛”!老剧翻拍如何不“翻车”?

“单纯贩卖观众的情怀,并不能成为翻拍剧的万能“通行证”,只有精益求精、沉下心来打磨的好作品,才不会透支观众的信任。”作者
8月30日 上午 7:33
其他

从追光者到发光者

“一个一级视障人士,连走路都困难,怎么能够坚持跑步?还带领一帮盲友一起跑步?今天,我们走近这位“中国好人”,聆听他的故事。”作者
8月28日 上午 7:32
其他

“江湖”相会,为何“泾渭分明”

“因江与湖水质不同,交汇时便形成一段清浊两色、泾渭分明的奇异水景,如同大型“鸳鸯火锅”。”作者
8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没苦硬吃”,该不该吃

“本质上,两代人观念差异的背后,是社会发展带来的认知错位,是时代语境变化造成的价值争论。但如若就此而否定“吃苦”本身,显然是武断的。”作者
8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被质疑“消费苦难”的《逆行人生》戳中你了吗

“无论你认为电影是满满正能量也罢,认为它是“消费苦难”也罢,都应该试着跳出电影本身,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己。”作者
8月26日 上午 7:32
其他

警惕“历史的垃圾时间”的叙事陷阱

““历史的垃圾时间”论调越是泛滥,我们越是要锤炼在意见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思想定力。与其在自我预设的“垃圾时间”里自怨自艾,不如主动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价值,演绎灿烂人生。”图源视觉中国近段时间,“历史的垃圾时间”这种论调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蹿红,并引发持续热议。按照网友的说法,“历史的垃圾时间”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提出,用以形容某一历史时期,社会进程偏离经济规律,个体力量难以扭转局面,社会整体面临难以逆转的失败趋势。无疑,这一带有煽动性的话语成功地让一些个人际遇不佳的人破了防,他们将个人遭遇的困境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在一番指桑骂槐、生搬硬套后,便妄自断言“我们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历史的垃圾时间”论调为何会兴起?这一论调本身在逻辑上是否站得住脚?对于网络热词的井喷现象,我们又应当采取何种态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图源behance01“历史的垃圾时间”这种论调能传播开来,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新奇论调迷惑了大众的眼球。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到“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些人为杜撰的“名人金句”,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化身为网友竞相转发的“人间智慧”,其原因在于,虚假信息更具有刺激性和争议性,较真实信息更易捕获公众的注意力。这类言论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在情感层面也满足了部分群体“洞悉世间万象”的内心需求。因此,人们常常不经意间忽略了对言论真实性的考量,转而沉溺于利用这些负面言论对周遭种种不如意的际遇进行归类和批判,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加剧了认知的偏差与混乱。“奋斗无用论”困住了思考。作为怀揣梦想的年轻一代,内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奋斗的热情。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相对匮乏,自我认知尚未完全清晰,他们在设定人生目标时,容易忽略现实的复杂挑战,掉入理想化的误区当中。当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壁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挫败感。在此背景下,“历史的垃圾时间”通过外部归因,给他们提供了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其实,从早期的“佛系”,到后来的“躺平”,再到如今的“历史的垃圾时间”,虽说法各异,但核心都指向所谓的“奋斗无用论”。毋庸讳言,“奋斗无意义”这种观念确实被部分青年群体认可甚至追捧,他们借此表达内心不满与困惑的同时,也寻求暂时的精神慰藉和自我认同。网络乱象助长了谣言传播。在网络上,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媒体和个人,为了博眼球、博流量,往往有意夸大和散布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行为极大地加剧了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部分网友在看到此类谣言时,常常也没有核实便直接转发扩散,无形中充当了谣言传播的加速器。同时,网络信息监管也存在滞后问题。“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整个世界”,不实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而相关的监管难以及时有效对其进行全面的追踪处理。此外,“流量至上”的扭曲价值观也在背后推波助澜,促使网络平台在监管时容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加剧了谣言的泛滥态势。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截图。02“历史的垃圾时间”论调热需要更多冷思考。首先,就学术严谨性而言,“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一论断的真实性完全站不住脚。已经有学者指出,在米塞斯的诸多代表作中,均“查无此句”。进一步地,笔者通过广泛检索中国知网、超星等权威学术资源平台,无论是以“篇名”“关键词”还是“全文”进行搜索,均未发现直接论述“历史的垃圾时间”的学术论文。这一现状强烈暗示,该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基础,其作为学术名词的根基显得尤为薄弱,近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一论断无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网友常提及的黄巢之乱后的唐代、万历末年之后的明代、甲午之后的清朝等所谓典型的“历史的垃圾时间”,虽表面上看是历史的低谷,实则是思想激荡、时代转型的孕育期,昭示着新秩序与新繁荣的到来。每个历史阶段都是历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彼此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历史演进。将某一时期轻率打上“垃圾时间”的烙印,不仅是对历史整体性的粗暴割裂,更是对历史内在规律的深刻误解。此外,关于“历史的垃圾时间”的界定标准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无论是基于政治变迁、经济波动还是文化兴衰的考量,都无可避免存在个人立场和视角的局限,这使得关于“历史垃圾时间”的认定无法形成广泛和客观的共识。最关键的是,“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一论调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当前,网络上将“历史的垃圾时间”作为万能借口的倾向悄然蔓延,谈及投资必称“历史的垃圾时间,不做任何投资”,谈及工作也是“历史的垃圾时间里不必太努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无奈感和无助感。当代青年并非缺乏斗志,而是被一股从“丧”到“佛系”,从“躺平”到“垃圾时间”的亚健康文化模糊了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他们试图通过在所谓的“垃圾时间”里采取“躺平”策略对抗现实压力。可实际上,这种抵抗的姿态非但无法触及问题本质,反而会逐渐侵蚀原有的斗志,最终陷入低质量的工作和生活循环当中,在社会发展中日益边缘化。图源图虫创意03对于“历史的垃圾时间”等网络热词的井喷,我们又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冲破叙事陷阱,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网络亚健康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敏锐洞察并巧妙化解。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所说,在这样一个破碎而又断裂、充满喧嚣和幻象的世界里,在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的配合下,深刻的思考消失在匆忙和浮躁之中,谎言和极端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当我们以消费的心态拱手让出独立思考的权利,自知或者不自知地陷入类似“历史的垃圾时间”这样的叙事陷阱时,本属理性的争论将变成情绪性的宣泄甚至是刻意制造的对立,加剧人们的反智、恐惧、愤怒甚至仇恨。因此,“历史的垃圾时间”论调越是泛滥,我们越是要锤炼在意见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思想定力,学会洞察事物本质及其潜在后果,唯有如此方能抵御消极影响,笃定奋斗目标。识破偏见迷雾,保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当“历史的垃圾时间”成为网络情绪的宣泄口时,我们要警惕少数声音以偏概全,借此抹杀过往、看衰未来。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有“波峰”自然就有“波谷”。我们创造了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这背后是无数人的接续努力。如先辈们在起起落落中选择躺平,今日中国之繁荣或许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与其在自我预设的“垃圾时间”里自怨自艾,不如主动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价值,演绎灿烂人生。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这场水上情歌会缘何弦歌不辍江西人为何这么爱吃“皮”古人的“降伏”之道
8月14日 上午 7:33
其他

江西人为何这么爱吃“皮”

“勤劳而聪明的江西人擅长“变废为宝”,通过辅以佐料将其制作成一道美味佳肴。不得不说在用各种“皮”做菜上,江西人多少是有点天赋的。”近日,一位江西网友晒出妈妈做的西瓜皮菜肴,由此引起不少讨论,更有网友好奇发问“江西人不仅吃瓜,还吃皮?”实际上,在江西,可当菜品的不仅有西瓜皮,橘子皮、柚子皮、百香果皮、南瓜皮、冬瓜皮等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凉拌西瓜皮。01“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江西作为传统农业省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同时,赣鄱大地生态优良、物产丰富,从而形成出了具有独特风味和烹饪技艺的赣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菜中的经典菜不少,但最接地气的家常菜,当属各类
8月13日 上午 7:58
其他

集体婚礼何以“圈粉”年轻人

“让婚姻始于“爱”,让婚礼归于“礼”。集体婚礼在江西多地开花,背后传递着新时代婚嫁理念怎样的变迁?”随着锣鼓喧天的喜庆乐曲,百对新人身着中式婚服,手牵绣球登台,行婚典之仪:却扇礼、拜堂仪式、合卺礼、奠雁礼、执手礼,牵手誓约永结百年之好。昨天,正值七夕佳节,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示范活动之一、“情满赣鄱·向幸福出发”——全省集体婚礼暨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在九江吴城浪漫上演。这场集体婚礼通过直播、微信等形式发布后,引发全网点赞。“围观”群众笑称:“一百对新人一起办的婚礼,够吹半辈子了吧。”“真是震撼,可惜我已经结过婚了。”这场集体婚礼,到底有何看点?集体婚礼在江西多地开花,背后传递着新时代婚嫁理念怎样的变迁?江西省移风易俗集体婚礼暨文艺展演活动在永修吴城举办。陈子晗/摄01这场刚刚在吴城落幕的中式集体婚礼,可谓高规格、高水准。不仅因为江西的移风易俗工作得到中央宣传部、民政部、文旅部等中央和国家六部委的肯定,更有“候鸟王国”“中国最美水上公路”的醉人美景和传统七夕节的浪漫氛围加持,会后10场文艺节目展演通过歌曲、花灯表演唱、音乐情景剧、赣剧小戏、赣西鼓曲等形式,把移风易俗理念“翻译”成方言土语,引人深思。试想,百对新人沿着“最美水上公路”驶向鄱阳湖深处,车行碧波里,人在画中游,耳畔是涛拍两岸之声。放眼望去,水天一色,垂眸肩头有爱人依偎情绵绵,这样的婚礼怎能不令人终生难忘!吴城集体婚礼。图源网络要说这场集体婚礼还有何令人称道之处,笔者还有三句话想说:不落俗套,不失浪漫。从古至今,凤冠霞帔、十里红妆都是无数新人的梦想,但场地费、酒席费、婚纱租赁费、摄影摄像费等杂七杂八算下来着实要掏空了腰包。要是参加新时代集体婚礼,场地选择、现场布置、礼服挑选等都不用自己操心,甚至婚纱照、蜜月游都给予优惠或者减免。婚礼本身不是表演给人观赏的,这样不落俗套又不失浪漫、有纪念意义又少操心劳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降低消费,拉高规格。参加此次集体婚礼的一百对新人虽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零彩礼、低彩礼”
8月11日 上午 7:31
其他

七夕,来仙女湖赴一场浪漫之约

“又是一度七夕节,难忘最是仙女湖。流连此地,可观山看水,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亦可低首吟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天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更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一首古老的歌谣总回荡在耳畔:“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在这一天,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穹,辨认着银河,寻觅着牵牛星和织女星,期盼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今天晚上,“佳期如梦令·2024bilibili仙侠夜”七夕晚会将在“毛衣女下凡之地”——新余仙女湖隆重登场,在哔哩哔哩平台和江西卫视播出,并在仙女湖景区星瀚广场大屏进行同步直播。“毛衣女下凡”和“七仙女下凡”有何异同之处?新余仙女湖又是如何打造七夕文化品牌?让我们穿越时空,共同领略七夕文化不朽的魅力,将爱情进行到底。01从《搜神记》里飞出的七仙女说起七仙女,还得从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谈起。干宝何许人也?或许,如今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很是陌生。但说起其撰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这部语言雅致清隽、“直而能婉”的杰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戏曲《天仙配》等无不受到其启发。干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在《搜神记》中,有一篇《毛衣女》,它是这样描述的:“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个传说,便发生于今天江西省新余市的仙女湖一带。据考证,这个传说应是七仙女传说的最早起源。由此,仙女湖挑落面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芳名一时远播,新余市也最终摘取“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桂冠。爱情总是那么令人神往,爱情总是像一群斑斓的蝴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里的无名氏男子和毛衣女之间的遇见,似乎没有更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牛郎织女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寥寥一百余字,却成为新余市仙女湖打造七夕文化的引擎。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考证后认为:“东晋时期的江西,已经有了天女与凡间男子邂逅并衍生出一段婚姻的传说。”他说,《搜神记·毛衣女》对人间版的牛郎织女传说最大的贡献,就是找到了一条将天庭与人间联系起来的通道,由此可以让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在大地上重新演绎这个神话传说。1600多年来,“毛衣女”的故事在新余口耳相传,其文体内部发生了叙述的附会和话语的转换,最明显之处是与牛郎织女传说融为一体,古老的叙事穿越时空,通过农耕生产、生活沉淀在当地老百姓的认知架构和价值体系中。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毛衣女”与新余的夏布文化也结合在一起,谱写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男耕女织图。地名是文化的活化石。在新余市各地,留存着大量与“毛衣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遗迹,诸如神牛洞、仙女洞、龙母庙、鹊桥、赶仙桥、凤凰池、凤落滩等。往事越千年。“毛衣女”与七仙女合体,良缘化身为七夕节。仙女湖畔,无数祈福声,为你我而来。02七夕文化成为仙女湖的“新乡愁”一部《搜神记》,成就一座新余城。新余,成为七仙女的故乡,也成为新余人的一张新的“乡愁名片”。“七夕文化”旅游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领略中国情人节的无穷魅力。十余年来,新余市围绕打造“七夕文化”地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市里专门成立仙女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会,组成毛衣女下凡传说普查工作队,对仙女文化的历史沿革、出土文物进行普查,还先后出版了毛衣女下凡传说专辑《仙女湖》《走近仙女湖》《仙女文化研究论文集》等著作,拍摄《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影视作品。2013年春节期间,大型电视连续剧《仙女湖》在央视一、八频道黄金时段集中播放,一时之间,“仙女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词”。近年来,新余市连续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录制“天下有情人”七夕晚会。2020年,连续举办了21届的中国(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斩获“中国旅游影响力节庆活动”殊荣,为江西唯一入选的优秀案例。2023中国(仙女湖)七夕水上情歌会获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一系列文化盛事,给仙女湖打上了七夕文化烙印,叫响了“仙女下凡地、人间爱情湖”这一旅游品牌。如今,一走进这座美丽的赣西小城,就是扑面而来的仙女文化。城北,主干道名为“仙来大道”,路上坐落着一块“美哉仙来”石。仙来湖公园里,分布着仙女雕塑、梦仙桥、遇仙桥等景点。信马由缰间,仙来湖社区、仙来办事处、仙女湖大道频频映入眼帘。在河下镇龙伏村,高端民宿项目泊心云舍∙七夕岛的整体建筑布局巧妙呈现出“七夕”字样,仙湖问天、穿针乞巧等七夕文化主题景观引人入胜,七夕文化民俗村、羽仙小镇等文化地标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到七夕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总而言之,仙女文化已经成为新余的文化符号。《东京梦华录·七夕》中记载:“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时光不居,而风雅流传。只要你放下红尘琐事,漫步在今日的仙女湖,一定可以体验“乞巧”,也可以“得巧”,收获人生之惊喜。03仙女湖畔的新浪漫主义早在一个月前,新余市人民政府、哔哩哔哩(简称“B站”)便对外召开了“2024新余仙女湖·哔哩哔哩七夕晚会”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仙女湖将携手B站,打造一场全新的“佳期如梦令·2024bilibili仙侠夜”七夕晚会。这是新余市的一次创新,也是一次文旅业态的有益探索。它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年轻一代喜爱的各类经典“影漫游”仙侠IP,打造一场兼具音乐影视审美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视听盛宴。据了解,仙女湖与B站的这场晚会,致力于将时下流行的仙侠文化与仙女湖七夕文化叙事相融合,用地方文旅场景赋能节日晚会,创造独有的中式浪漫。届时,仙女湖独特的山水风光将成为这台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舞台设置在湖面之上,以山水为幕,打造全实景自然景观舞台,自然景观、仙侠文化、人工智能和拓展现实特技将实行有机组合,创造新的浪漫主义。B站仙侠夜亮点纷呈,将全程运用影视化的叙事手法,以B站优质口碑古装剧集《古相思曲》为基础,延伸构建晚会的故事主线,通过五个篇章,讲述《古相思曲》男、女主在仙女湖仙境展开的一段全新定情之旅,并由此串联起《仙剑奇侠传》《轩辕剑之天之痕》《凡人修仙传》等各代际经典的“影漫游”仙侠IP,以OST演绎、名场面还原、创新性改编等实现IP舞台化,以此唤醒仙侠爱好者乃至广大年轻群体的集体记忆。这场晚会不是明星阵容与歌舞节目的简单叠加,而是结合节日节点,洞察年轻群体的真实内容需求与情感需求,结合圈层文化,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全新理念与创意形式,打造“影漫游”IP可视化音乐晚会。又是一度七夕节,难忘最是仙女湖。流连此地,可观山看水,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亦可低首吟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内卷式”恶性竞争该怎么防“抓娃娃”该怎么抓年轻人为什么拒绝“牛马三件套”
8月10日 上午 7:46
其他

热热热!周末我们一起去溯溪!

“耳畔溪水潺潺,眼前绿意盎然。来一场山野溯溪,逃离高温炙烤,寻一处僻静清幽,三两知己戏水畅游。这个夏天,躲进城市近郊的山林溪谷间,暂时抛开高温和工作烦恼,给自己的生活方式添上一点“野生”调性吧。”倾听清澈的溪流声、遥望青翠的山峰、品尝天然冰镇瓜果……这个夏天,溯溪这项户外运动火出了圈。炎炎夏日,消暑纳凉成为都市人的刚需。为追求清凉,不少市民驱车前往城市周边的山
8月10日 上午 7:46
其他

“抓娃娃”该怎么抓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不少中国家长将孩子视为“私人财产”,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式育儿”的严重“跑偏”。”《抓娃娃》电影海报今年暑期,沈腾和马丽主演的一部喜剧片《抓娃娃》不仅票房大卖,还掀起了关于中国式教育的热烈讨论,让不少走进影院的学生家长颇有感触。片中由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是一对顶级富豪夫妇,夫妻俩怕孩子在得知自己是“富二代”的身份后不再努力学习,便煞费苦心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穷困家庭的环境,通过“苦难教育”让孩子接受历练,成长成材。有网友指出《抓娃娃》是“喜剧的外衣,恐怖的内核”,表面是一部喜剧,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中式教育中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生活的现象。实际上,中国家庭中“马成钢夫妻”有不少,他们信奉“苦难教育”“鸡娃教育”,不自觉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这不禁让人深思,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是爱还是欲(控制欲)?走向极端的“吃苦教育”,应当引起社会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对人性、自由与成长边界的审视。《抓娃娃》剧照01在影片《抓娃娃》中,马成钢夫妇的孩子在遍布摄像头、无处不受监控的世界中长大,人生受到父母的“操控”。这暴露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过度的教育焦虑。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过度焦虑演变成一场无声的危机,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偏执的成功学。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家长担心子女无法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他们将所有的希望和资源都投到子女的教育上,希望他们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在未来的人生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过度的教育焦虑,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在乎应试教育,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失去了童真,也失去了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的机会,这无疑是对他们天性的压抑,对成长的扭曲。以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观,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引发亲子矛盾。再比如,过度的教育焦虑会让孩子陷入“苦难教育”中。苦难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正视和克服生活中的挑战,使个体在精神和能力上得到成长。但是,过分强调苦难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对生活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正如作家余华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过犹不及的“苦难教育”,还可能让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打击,不仅难以变成财富,还可能造成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抓娃娃》剧照02心理学家张怡筠说过一个现象:“大多数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在诸多比较环境中迷失教育方向,从而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开始变得焦虑不安。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大到人生每条道路的选择。不少中国家长将孩子视为“私人财产”,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式育儿”的严重“跑偏”。孩子不是家长圆梦的工具。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圆梦人”。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到,“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孩子考虑,就是要遵循成长规律,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任何教育都要放在“阳光下”。欺骗没有善恶之分,大人欺骗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会照猫画虎地学会欺骗。影片中,马继业在父亲精密的布局下成长为父亲想要的样子,而优秀如马继业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高考当天设计了一个骗局,让所有人乱了阵脚,最终他在自我怀疑中找到了答案,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负责,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顶配。家长的言传身教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教育路上,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托举他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抓娃娃》剧照03在电影结尾,马成钢夫妇精心策划的“骗局”穿帮后,沈腾饰演的父亲对儿子吼道:“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纵了我们的人生!”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过度干预,最终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倒可能造成“相互伤害”的结局。喜剧的外衣包裹的却是“中国式育儿”的教育悲剧。《抓娃娃》这部电影具有较强的教育警示意义,电影中夫妻的“苦难教育”是一种错误的“鸡娃”方式,值得更多家长们反思。避免极端的教育方式。无论是语言暴力,还是长期的欺骗与精神控制,都会带给孩子无尽的伤害。伤害一旦开始,伤疤便会留下。即便痛苦结束,心里的阴影也难以抹除。任何境遇下都要想到,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拒绝暴力。尊重孩子的选择。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塑造它们健康的人格。好的教育,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蹂躏。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再“以爱之名”,操控孩子所有人生路,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强迫孩子选择道路。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做好照亮孩子的那盏灯即可,懂得及时放手,减少过度的干预,他才能奔赴真正向往的未来。打造健康的亲子关系。没有松弛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父母要守好教育边界,尽好作为父母的职责,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掌握正确“抓娃娃”方式。这也并非是完全否定“吃苦教育”,而是反对过犹不及和“一刀切”。比如对孩子要因材施教,什么时候进行“吃苦教育”,什么时候进行“快乐教育”,家长要拿捏好。其实,最通透的教育,就是庇护孩子的快乐,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着《抓娃娃》影片中的“鸡娃戏码”。要让这样的“戏码”不再重演,就需要家长们能够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错误,从而能够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给孩子最好、最适合的教育。“抓娃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绑架”孩子的人生。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注重其独立人格培养,“抓娃娃”才不至于“抓瞎”。愿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一路向阳生长,愿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陪伴。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李政道的赣州情缘“国潮养生”何以圈粉年轻人盛夏,去泰和当一名幸福的“吃瓜群众”
8月9日 上午 7:33
其他

“内卷式”恶性竞争该怎么防

““内卷式”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内卷”到最后都是输家,没有赢家。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不少新能源车企遭受恶性竞争困扰。图源新华社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是历次政治局会议中首次使用该提法,“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随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通俗而言,竞争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内卷式”恶性竞争近年来却屡见不鲜。有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产业长远发展,为争取订单和市场份额,竞相压低价格,或进行“舆论战”贬低竞争对手;有的企业对先进技术进行“山寨”模仿,甚至“挖角”技术,扰乱行业生态。“让对手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竞争方式往往令行业陷入一地鸡毛,当前不仅不少传统产业依旧困于低端无序竞争,包括“新三样”在内的新兴产业也深陷“内卷”泥潭。如此“内卷”会产生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技术人员抢抓芯片生产。图源新华社01这两年,“内卷”一词颇为流行。所谓“内卷”,主要是指同行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运用远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或使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效率低下和效益递减。众所周知,技术是优胜劣汰的核心驱动力,而“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手段往往并非在核心技术层面,其采用方式多为恶意营销或者恶性定价,企业之间比拼的不再是技术而是资本。一旦企业被拖入资本的“价格战”泥潭,不仅无益于产业创新发展,反而对行业和市场都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国内产业“内卷式”恶性竞争频发,令许多企业主叫苦不迭。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就曾直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太高,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感慨,汽车行业“卷”下去不是办法,行业应该有大局、格局,坚守长期主义,而不是拼命去“卷”。当前,不光是传统的水泥、钢铁行业“内卷”严重,包括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也面临激烈“内卷”。数据显示,光伏产业“冰火两重天”,在本轮震荡周期内整体产能虽扩大了约3倍,但利润率却下降了70%左右,美贸易壁垒导致外需收缩、出口下滑,行业整体持续承压。受此影响,锂离子电池产业“跌跌不休”,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近一年跌幅超过65%,最新均价降至7.95万元/吨,已经跌破不少企业的成本线。江西不少企业也未能幸免,全省锂电产业中约60%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冶炼初加工等产业链上游,对于资源价格波动敏感,深受恶性竞争困扰。事实证明,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并非杞人之忧。“内卷”到最后都是输家,没有赢家。社会所期待的不是互挖墙脚、两败俱伤的零和游戏,而是相互促进、各美其美的良性竞争。钢铁产业成为恶性竞争的重灾区。图源新华社02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顽强打开了一个个市场空间,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然而,过度追求规模优势、急切想抢占市场等急功近利情形层出不穷,长远看将影响再生产与研发投入,拖累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清醒认识“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危害尤为必要。脱离规则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市场不相信眼泪。”诚然,高新技术企业间正常的竞争,对提高产品性价比、让利客户非常重要,但行业一旦盲目滑入价格战泥潭,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竞争公平失衡,企业盈利空间受挤压,行业规则遭破坏。以目前火热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顾成本不断压价,乃至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让竞争“变了味”。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136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型超过80%,不少企业在“血拼”价格和关门歇业之间进退维谷。企业艰难存活,背后是“低价竞争”对市场规则秩序的扰乱与冲击。脱离实际恶性竞争,浪费社会资源。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身位优势”明显,具有“长坡厚雪”的产业特性。近年来,各地争先恐后上马新兴产业,一定程度造成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客观上形成了资源浪费。不少企业和个人忽视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投资、什么热门就干什么,在投身新兴产业时“拿来就好”,蜂拥而上、频频“撞车”。比如,随着网约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司机涌入网约车行业,导致订单分散,司机收入进一步降低。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从289.1万激增至679.1万,而乘客需求并未大幅增长,日均接单量从23.3单减少至不到20单,目前司机每日的出车时长在10小时左右,而流水仅为300元左右。网约车行业现状就是“内卷式”恶性竞争的缩影,如何回归理性,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才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脱离创新恶性竞争,抑制新质生产力生长。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是产业的灵魂。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认为“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道出了企业立足市场必然要依靠创新的真谛。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尽管技术迭代从未止步,但产品创新多集中于屏幕尺寸、摄像头像素等局部改进,对真正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形成“挤出效应”,厂商们在营销上大做文章,反而忽略了核心技术的研发,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效”的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利润愈发稀薄。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要把成本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创新才是真正的“底牌”。某先进制造基地数字化智能工厂。图源新华社03当前,江西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锂电新能源、建材、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江西该如何防止和抑制恶性竞争?在“特”字上下功夫,运用科学政策扩大有效需求。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具有国家战略与区位、资源叠加以及产业体系完整等独特优势。首先要强化产业政策科学设计,按照产业定位清晰、比较禀赋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要求,建立新兴产业扶持机制、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加速“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有序引导人才、土地、资金等向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领域进行配置。除此之外,还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产业界保持密切沟通,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政策支持,将有限政府资源向产业发展真正需要之处倾斜,为扩大新兴产业的消费需求注入信心。在“新”字上挖潜力,以技术创新为产业提质增效。跳出“内卷”怪圈,还需回归到对创新的鼓励上。夯实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有色金属、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等江西优势产业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构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加强技术攻关,依托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多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碳中和关键科学问题、量子信息、储能新材料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支持南昌实验室、江西省复合半导体实验室、华润江中国家级实验室、江西省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和金融资源。在“融”字上做文章,深化合作开放优化产业布局。做大蛋糕,是避免恶性“内卷”的根本出路。深化国内合作,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抢抓“东数西算”机遇,高起点谋划打造贯通粤港澳—江西—长三角三地的“数据大运河”,推动数据资源跨省自由流动、互联共享。深化国际合作,利用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世界绿发会等会展对接平台广泛开展推介和合作;依托赣欧班列运输优势和品牌效应,支持更多江西企业打通以电动载人汽车、光伏、锂电池“新三样”为模板的出口新通道。与此同时,进一步促进金融、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样重要,既要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找准发力点,也要限制过度投机和跟风潮流,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在激荡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年轻人为什么拒绝“牛马三件套”被孔子嫌弃的弟子,如何成为南昌文化启蒙第一人跟着央视寻味江西
8月9日 上午 7:33
其他

李政道的赣州情缘

“8月4日凌晨,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李政道在青年时代曾在赣州求学,与赣州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赣州古城八境台下的丹桂井1号,有一处被岁月淹没的老宅子。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赣州收容由北向南流亡学生的招待所,当时称作战区学生训导所。这里曾经收留过一位贫病交加,仅依靠给茶馆打杂来维系生计的小伙子。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小伙子,后来却成为享誉全球的物理学泰斗,他就是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穿越时空,回望83年前那段烽火岁月,原本衣食无忧的李政道,为何从上海一路逃难至江西赣州,又度过了怎样的学习时光?李政道。图源李政道研究所01跌跌撞撞地来到赣州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大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英、法租界内,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日军进占租界,上海完全沦陷。正在上海求学的李政道为躲避战乱,决定逃离上海,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江西,就读于赣州联合中学。熟悉赣州民国历史的刘长龄老师介绍说:“当年赣州联中的旧址就在郁孤台旁边的停车场,现在的旧址就剩两棵大榕树了,而李政道就在赣州联中读了两年书,住在丹桂井巷的一个小院子里。”1942年初,李政道随嘉兴秀州中学师生一起,追赶一路南迁的浙江大学来到赣州。当时刚刚度过15岁生日的李政道就读于赣州联中,住在这所专为流浪学生设立的招待所里。直至1943年7月初,李政道刚刚照完毕业照,来不及拿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就急匆匆地赶赴贵州报考浙江大学了。而正是赣州这片土地,点燃了李政道对物理学的热爱,让他首次意识到自己在物理学领域所蕴含的潜能与天赋。赣州不仅是他成长的见证者,更是他物理启蒙的摇篮,为他日后的科学探索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当年不起眼的这个落难学生招待所,如今已修葺一新,布置成了“李政道博士在赣州展览馆”,门口的对联还写着“联中俊才桃李秀章贡,瑞典诺奖政道誉全球”。位于赣州丹桂井1号的“李政道博士在赣州”故居展览馆。02为维持生活在茶馆打杂经过长途跋涉,贫病交加且身无分文的李政道被滞留在了赣州。他曾经在《去大后方》书中说,当时他得的疟疾是恶性的。疟疾,就是民间俗称的“打摆子”。逃难路上没有医药,疟疾又反复发作,好不容易走到赣州,李政道实在走不动了,就停留下来,被政府设置的流浪难民和学生救助机构收留,慢慢治疗之后才恢复体力。初到赣州,李政道首先要想办法维持生活。那时候日军飞机一到下午三四点钟就来轰炸。空袭警报一响,赣州城开茶馆的人都要出城,经过贡水河上的浮桥到城东山里的防空洞避难。于是李政道就跟一家茶馆老板说,敌机来了你去躲轰炸,我给你照看茶馆,只要把客人吃剩的东西让我吃就行。后来,李政道把茶馆收拾得井井有条,隔壁的茶馆知道后也让他打理。穷困潦倒的李政道,依靠这种方法来维持生活。少年时期李政道。03在赣州图书馆自学物理学1943年夏天,李政道的生活略微安定下来,疟疾也逐渐痊愈。除去到城里茶馆帮忙,闲时他就在新赣南图书馆读书。逃难过程中,李政道连生存都困难,只能依靠自学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在赣州新赣南图书馆里,李政道建立了对物理概念特有的洞察力,也慢慢了解自己在学习数理科学方面的特长。李政道在回忆中曾说,数学对他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从前提假设出发,直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很自然,但是物理学就不同了。此前李政道对物理学知识了解不多,他是在赣州学习的时候,偶然读到一套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所著的《普通物理学》大学教科书,才对物理学有了新的认识。李政道对在新赣南图书馆读大学物理教科书的情景记忆尤深。他读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时感到非常新奇,原来这个复杂宇宙天地间居然可以有普适的定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形下,他边读书边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他觉得第一定律(物体无外力之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和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很好理解,但是对于牛顿第二定律f=ma却感到费解。李政道说他经过反复思索,终于领悟到方程式右边的质量m可以由万有引力定律来确定。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就好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的是物理学称之为“惯性质量”的质量,万有引力所确定的是“引力质量”,两者等价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少年时代的李政道,通过自学一套物理教科书,掌握了物理学的方法。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少年能够有如此高深的物理学思维,这或许就是一个物理天才的本能。萨本栋教授著写的《普通物理学》大学教科书上下册。04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初到赣州,李政道当时面临着想读书而没有书读的困境。据李政道同学蒋南翔的文章记载,李政道当时想入江西临时中学(后改名为江西赣州联合中学),但是那里的中学不收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后来,经向当地教育部门争取,李政道和一些因病暂时无法继续西迁的逃难学生都在赣州联合中学入了学。从小就酷爱读书的李政道,进入赣州联合中学之后,如鱼得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在这里他在数理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在赣州联中读书期间,有时候学校缺少教低年级数理课的老师。学校经过认真考察,觉得李政道的学习成绩出众,便聘他为兼职教师,那时候李政道才16岁。从此,他在联合中学轮流扮演两个角色:高中的学生和低年级的数学、物理老师。1943年李政道在赣州联中的毕业照。(第三排右起第五人为李政道)1943年6月,李政道还没有高中毕业,就盘算着考大学的事情。他想,如果等参加完中学的联合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后再报考,肯定赶不上全国大学统一考试,于是他决心离开赣州奔赴贵州,以同等学力报考浙江大学。决心既下,从赣州奔赴贵州的“长征”就开始了。为了避开敌占区,李政道从江西经广东进入广西,再从广西转入贵州。一路上,或独自行进,或与同学结伴;有时搭乘以烧木炭产生的煤气做动力燃料的汽车,有时搭乘所谓“黄鱼车”货车,或运送兵源的大卡车,大半时间要靠双脚徒步前进,16岁的李政道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险。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1943年8月底,李政道终于到达贵州贵阳。由于战乱,他没有正式的中学文凭,甚至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在那里他破例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全国大学统一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浙江大学录取,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近两年的赣州求学之旅,尽管条件艰难,却给少年李政道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据李政道回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在物理学上具有的能力之认识,就开始于赣州。李政道在赣州联中的毕业证。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因成绩优异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费米教授攻读粒子物理博士。1957年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被另一位浙大校友吴健雄先生领导的实验所证实,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国潮养生”何以圈粉年轻人“恨水”长流黎滩河遂川建政,见证了什么
8月7日 上午 7:33
其他

跟着央视寻味江西

“热辣开播的《三餐四季·江西篇》,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舌尖上的寻味之旅。这一次,鲜、辣、香、醇的赣味美食,实实在在挑动着全网食客的味蕾。”8月4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江西篇》热辣开播,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舌尖上的寻味之旅。经由央视的镜头,寻味团走进江西,在抚州、南昌体验“鲜辣香醇,味和天下”的神奇赣菜。抚州“自助式”水粉、南昌“两室一厅”餐厅,还有令人欲罢不能的藜蒿炒腊肉、鲜美的南昌瓦罐汤、醇香可口的油浸鱼,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社交平台上,关于赣菜的话题一波接一波,网友留言热议,大士院街的白糖糕真想尝一尝,瓦罐汤的缸居然这么大,原来南宋诗作里就有江西米粉。这一次,鲜、辣、香、醇的赣味美食,实实在在挑动着全网食客的味蕾。《三餐四季》寻味团成员探访大士院街。01一天卖八千个的白糖糕有多好吃节目中,寻味团来到南昌的网红打卡地——大士院街,作为南昌的美食聚集地,这里藏着很多宝藏小店,它们虽不起眼,但味道足以让人回味无穷。实际上,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对其味道都赞不绝口:“甜到心里的糯叽叽”。寻味团走进一家位于大士院街的白糖糕小店,对店内长龙般的人群感到震惊,队伍中很多都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打卡南昌,不忘品尝这道地道赣味小吃;更令寻味团震惊的是,一家普通小店一天竟然能卖八千个白糖糕。很多人不解,小小白糖糕有什么魅力,竟然如此受欢迎?白糖糕是一种流行于江西民间的传统糕类小吃,起源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代,这种白糖糕已是南昌街头巷尾各大茶铺常备的佐茶食品,被誉为“江西五大传统名点”。这种糕点香韧柔软,其表面沾有独特的冻米粉和糖粉混合物,风味独特,软糯香甜。正如节目所述,白糖糕外酥里嫩、轻咬即化、甜而不腻,糯米的软糯与糖粉的香甜在口中交汇,仿佛瞬间将人带回到烂漫的童年时光。这种看似简单的小吃,实则凝聚了几代手艺人的心血与传承,每一口都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顾。大士院街白糖糕的“跑火”,除了味道独特,其背后也离不开南昌文旅的加持。南昌大士院街。去年以来,南昌文旅强势“出圈”,全年接待游客达1.9亿人次。今年5月1日,改造后的大士院焕新开街,“五一”假期街区人流量达147.42万人次,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南昌,走进大士院品尝网红美食,这也成为游客跨越千山万水奔赴南昌的理由之一。这一口“香甜软糯”,不仅唤醒了人们的味蕾记忆,更激发了人们对南昌美食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实际上,它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吃一块白糖糕,既是品尝地道南昌特色美食,也是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追忆。02瓦罐汤的缸居然这么大《三餐四季》节目里,寻味团成员看到南昌街头某店内摆放着煨制瓦罐汤的大瓦缸,瞬间化身“好奇宝宝”争相观看,不由得惊叹瓦罐汤的缸居然这么大。当发现老板不戴手套就探身在大瓦罐里取汤时,大家顿时又被这双“无情铁手”惊到了。了解南昌美食的人都知道,来南昌尝鲜,瓦罐汤是不容错过的“头牌”。这道流行于南方民间的风味汤品,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与浓郁的味道,成为了江西美食的典型代表。瓦罐煨汤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唐朝《瓦罐煨汤记》评价“瓦罐香沸,四方飘逸,一罐煨汤,天下奇鲜”。至北宋嘉佑年间(1063),瓦罐汤煨汤技艺趋于成熟。南昌瓦罐汤。透过节目,人们看到了不同年代的瓦罐,它们不仅是烹饪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那粗陶制成的瓦缸,底部装有铁筒以烧火,缸内层层叠叠的铁架上码放着装有汤料的小瓦罐,通过高温文火煨制,汤品的鲜美与醇厚一点点交融,尝上一口令人口齿留香。“一汤一粉一座城,有滋有味有南昌。”对于土生土长的南昌人来说,一碗瓦罐汤,意味着美好一天的开始。不同味道的瓦罐汤取决于不同种类的食材,一块肉饼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比如鸡蛋、桂圆、香菇、墨鱼、雪梨、茶树菇等,可供搭配食材不下十几种。瓦罐汤的烹饪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长时间的耐心等待。如节目中所示,厨师们将原料洗净后放入瓦罐内,加入调料与清水,盖上盖子后码入瓦缸内的铁架上,慢慢煨制6至12小时。汤汁的鲜美程度,高度依赖厨师的煨制技艺。在南昌街头,一口煨制瓦罐汤的大瓦缸,通常能装下几十个味道各异的小瓦罐。不同口味的鲜汤在同一口大瓦缸中小火慢炖,香味彼此交织,一缸出而百罐成。这种烹饪方式既保证了烹饪效率,也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使得汤品中的养分得以充分释放。瓦罐汤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醇厚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品一碗美味鲜汤,既是与地方美食的美好相遇,也是对市井生活的热烈相拥,瓦罐汤入口,纵情感受那份来自岁月深处的醇厚与温暖。藜蒿炒腊肉。03南宋时就出现在诗作里的江西米粉在江西,一碗米粉有多少种吃法?在抚州,吃正宗水粉首先要到菜市场买来食材配料,再到小店加工,似乎有种海鲜加工现吃的感觉。鲶鱼水粉鲜嫩爽滑,牛骨粉香辣软糯,硬核早餐让寻味团成员一口就被圈“粉”,瞬间“鲜”到迷糊,果真应了那句“粉粉配罐罐,生活很灿烂”。米粉在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九江郡(今江西九江)就有太守服虔录“煮米为索”的记载;钱钟书在《管锥编·卷三》中指出:“今之所谓‘米线’,南宋时江西土产最著名”。南宋文学家楼钥有诗云:“江西谁将米作缆,捲送银丝光可鉴”;南宋文学家陈造赋诗说:“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米粉的品质与口感,更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抚州南丰鲶鱼水粉。江西有“乡乡有米粉,县县味不同”的说法,在很多地方,米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凉拌粉、炒粉还是汤粉,都各有特色,风味迥异。对于吃粉,江西人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明明简单蒸煮就能食用的大米,偏要不厌其烦地经泡米、磨浆、蒸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将它做成米粉,以追求口感的多样。原本作为主食的米粉,在多种特色食材和烹饪技法的作用下,摇身一变成为滚烫热乎的汤米粉、滋味丰富的拌米粉、锅气十足的炒米粉,这些共同组成了江西的米粉王国。米粉不仅承载着江西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更传承着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精髓。在《三餐四季·江西篇》中,我们看到米粉与各种食材的搭配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美食体系。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需,更让人们在味蕾的碰撞中感受江西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饮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区域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情的味觉呈现,也是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的记忆与传承。人们认识一座城,往往从这座城市的美食开始。看完《三餐四季》,寻一处街边餐馆,尽情释放躁动的味蕾,在鲜、辣、香、醇的赣味里,定能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江西。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整个评论区为什么都认识他“乒乓奶奶”为何这么可爱快递进村怎么打通“最后一公里”
8月7日 上午 7:33
其他

​“恨水”长流黎滩河

“在张恨水写于1924年的散文《旧岁怀旧》中,他念念不忘的梦里江南,就是他曾经居住了近一年的江西黎川;文章中提及的桥与河,即为黎川古城的新丰桥和黎滩河。”黎滩河。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这段优美的文字,出自张恨水写于1924年的散文《旧岁怀旧》。张恨水念念不忘的梦里江南,就是他曾经居住了近一年的江西黎川;文章提及的桥与河,即为黎川古城的新丰桥和黎滩河。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这位文学大家与江西黎川因何结下了深厚情缘?黎川人民与张恨水的后人又是怎样续写这份情缘?张恨水故居。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01在黎滩河上打开文学大门1905年,张恨水的父亲张联钰调任黎川县担任税官,10岁的张恨水跟随父亲来到黎川。他曾在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中写道:“由南昌到新城的木船上,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我四叔正读着,把我吸引住了,我接过来看下去。我已开始读小说了。”这是张恨水人生中第一次接触通俗小说,他的文学启蒙竟从黎滩河上的行船开始。张恨水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在黎川期间,为张恨水及其四叔请了一名私塾老师端木。端木先生是个“三国迷”,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上课,小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端木先生的影响下,他对古典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恨水常用省下的零花钱跑到书铺去买小说,日积月累,居然攒了两三个小书箱。张恨水的父亲只许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红楼梦》等“闲书”往往被扣留。为了不被父母发现,他白天把书锁到箱子里,晚上等大人睡着后,便点上蜡烛偷偷地看。只可惜“东窗事发”,还是被父母发现。父母担心张恨水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容易引发火灾,便放松了对他的管束。由此,张恨水在黎川获得了“小说迷”的雅号,为后来创作通俗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黎川,张恨水爱上了古典诗词,唐诗宋词滋养了他特殊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爱好。在黎川生活了近一年,张恨水随父亲离开黎川,来到江西新干县。1912年,父亲因病去世,张恨水全家迁回潜山。两年后,19岁的张恨水赴南昌求学,不久又前往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开始了媒体生涯,自取笔名“恨水”。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名声大噪。张恨水将我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都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进,作品雅俗共赏,深受读者欢迎。黎川古城。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02在梦里江南追寻恨水足迹2011年5月,张恨水四子张伍先生、长女张明明女士千里迢迢来到黎川,开启“寻根之旅”。两位老人参观了祖父和父亲的旧居。他们没有想到,先辈的旧居保存得如此完好。旅居美国的画家张明明女士画下了父亲故居的草图全貌,并挥毫写下了“溪水潺潺,书声琅琅”的赠言。之后,兄妹俩公开发表了《黎川,父亲的梦里江南》,让张恨水与黎川再续前缘。漫漫寻根路,总有后来人。2013年4月,张恨水之孙张纪,沿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黎川,感受祖父当年的“江南记忆”。看着祖父的老屋,他深情地写下了《黎川笔记》。黎滩河上的廊桥、保存完好的祖屋、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特色美食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张恨水后人走进黎川油画产业园区并合影。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张纪先生在《黎川笔记》中写道:“看到我祖父的1924年《旧岁怀旧》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县为闽赣交界处,距杉关约六十里。是处万山丛杂,林齐深密,驿路一线,曲折于山水间。’百年来,沧海桑田,祖父当年出行的那种不易可想而知。河流纵横交错,航运就是重要的交通方式。无论走向哪里,必定要乘船,无论走多远,船总会把你摇晃到目的地。我的祖父在一百一十年前的某一天,就是乘着小船,追随着他的父亲从南昌来到黎川。也就是在小船上,数日的旅程中,我祖父第一次看到了小说。”张恨水旧居历经岁月风雨,依然保存完好,成为黎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他的后人深为感动。2013年6月,张明明女士在纽约参加节目访谈中,重点介绍了张恨水在黎川的童年故事,用精美的图片和画作展示了黎川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让小城黎川首次登上了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2015年7月,张恨水的二女婿洪克珉先生怀着对老人的敬仰之情,风尘仆仆来到黎川,捐赠了张恨水生前的书信、治印、旧照、诗词作品、手稿原件和复印件,丰富了张恨水旧居的馆藏资料,让来到黎川古城的参观者走近先生、了解先生。03在名人效应下绘出黎明山川一直以来,黎川人民对张恨水先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崇敬之情。2017年8月,“黎明山川·梦忆心远”——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活动在黎川举行。活动以张恨水逝世50周年为契机,邀请张恨水研究界的权威学者、知名作家以及先生的家人,共同探讨张恨水文学的历史地位,梳理和解密先生与黎川的不解之缘。活动期间,张恨水先生的小女儿张政为其旧居揭牌并捐献图书。张恨水后人走进张恨水旧居并合影。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为把张恨水文化魅力贯穿到黎川古城景区的打造中,黎川县筹措资金对张恨水先生旧居进行修缮,打造为景点纪念馆,还原张恨水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展示张恨水先生生平事迹、写作生涯和文学创作成就。同时,该县充分运用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大力宣传黎川的文化底蕴,讲好“恨水故事”,不断提升黎川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6月,张恨水先生的后人来到黎川寻访张恨水在黎川的生活足迹。他们参观了黎川古城景区、孔庙、油画创意产业园和张恨水故居,举行了张恨水作品捐赠仪式暨寻访张恨水黎川生活足迹座谈会,向黎川县有关部门捐赠张恨水生前用过的长袍和著述作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旅居黎川的印记,见证了年少,写满了故事,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吸引着后来人前来观瞻。据统计,每年到张恨水旧居参观的游客达8万多人次。张恨水先生的文学魅力和精神风范将在黎滩河长流不息,先生始终牵挂的“梦里江南”——黎川也将更加出彩。黎川古城夜景。黎川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来源:当代江西原创荐读↘整个评论区为什么都认识他“乒乓奶奶”为何这么可爱快递进村怎么打通“最后一公里”
8月6日 上午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