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座是“情分”还是“本分”

王厚明 当代江西
2024-09-27


尊老和让座需要有当事人的理解谦让和赞誉之实,年轻人并不是不想让座,而是需要一种尊重。


作者 | 王厚明

题图 | 视觉中国

你觉得爱心专座仅仅局限于老弱病残孕吗?其他有需要的人是否可以坐呢?

近日,在杭州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里,一声称自己是残疾人的大妈和一拿着数个行李箱的男子因“爱心专座”让座问题起了争执,大妈不依不饶地责骂又用伞柄击打男子,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公共交通座位,面对老人站在跟前,让还是不让?不同声音在网络平台上发酵,让座成了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有网友评论,尊老爱幼是传统,年轻人理应主动礼让。也有网友直言“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甚至有人表示“寒心,以后不愿再主动让座”。

让座,究竟是义务还是道德绑架?

图源网络视频截图

近年来,因让不让座引发的冲突屡有发生。

2015年12月14日,浙江宁波一女学生放学坐公交车回家,因生理期不适未能给几个老人让座而被骂哭。老人说她不仅读书差品行也差,要找学校领导。该女生发帖问道:“我姨妈疼不让座错了吗?”

2017年在上海地铁9号线,一名男子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一位大妈上前劝阻,从而引发了纠纷。男子声称,一直以来都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当天因志愿者工作很疲惫,且正在准备让座的过程中,却遭到大妈的过度“劝说”,对方还以拍下手机视频为“威胁”,这才激起了自己的逆反心理,拒绝让座。

应该说,上述让座冲突事件虽有争议,但依旧是舆情抓取的少数现象,并不能否认多数年轻人主动让座的事实,不能因此下传统美德丢失弱化的判断,更不能轻言“坏人变老了”或“老人变坏了”,把明事理的老年人群体推向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的反面。

让座的冲突现实存在,尽管每一次都会引发热议,有些人觉得自己也很需要座位,让座不应该成为责任,有些人则认为身为老幼病残群体,被让座是自己的权利。任何责任一定对应着权利,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责任是不互相伤害,如果侵犯他人的权利,无论当事方有多么“弱势”,也不应被鼓励。从冲突事件的舆论导向看,网民越来越倾向于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一言不合就动粗的老人,也是现象反转的不争事实。

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有更高的道德意识,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懂得同情弱者、关爱他人和肯为他人付出,但这一切有赖于恪守公共道德的内在自觉,也建立在对他人基本权利的充分尊重上。

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和“爱幼”是我们对年轻人的道德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他人的意愿,用强制或者威胁的方式来要求让座。何况现实中也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特殊情况。

在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给老人让座,经媒体曝光并被网友人肉搜索后,被指责道德低下。但谁又知道公交车上的她正因自己身患绝症而不知所措呢?

可见,尊老和让座也是需要有当事人的理解谦让和赞誉之实,年轻人并不是不想让座,而是需要一种尊重。

一声感激的谢谢,一张赞赏的笑脸,是被让座的老人应及时给予的。即使没有让座,也可能有其原因。本身让座让的是自己的权益,以自己利益的让渡成就他人,本身需要自觉自愿和感恩回馈,而非理所当然的道德绑架和人身胁迫。对倚老卖老的人,对以“弱势群体”身份自居而实施霸凌的人,更不能纵容。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老人怒气冲天打骂不让座的年轻人,表面上是愤懑世风日下,认为当下年轻人丢失了尊老的传统道德。实则是把自觉自愿的道德当成必须强制奉行的规则,混淆了道德与规则的概念和边界。应该看到,社会观念的日益开放和进步,道德不再是置顶的单一社会行为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高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虚伪的泛滥,风气的沉沦,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

正如孔子批评子贡赎人拒赏之举,看似道德高尚,实则破坏了规则,无异于教唆更多人效仿破坏规则。也正如有的媒体挖苦过年返乡遭遇大雪时有偿售卖物资的湖北村民,看似抨击“唯利是图”的村民,但如此批判只会让雪中送炭的救助之举退避三舍。

事实上,在处理问题时,不论是机动车与电瓶车的碰撞事故,还是城管与商贩之间的街巷冲突,我们往往会偏向在弱势的一方,而非站在规则和事理一边。似乎弱者就不必遵守规则,弱者在事理面前就该被让、被同情,这是否也需要进行更理性深入的思考?

图源中国精神文明网

让座冲突的背后,实际上是道德与规则的冲突。

当下,人们对自身的正当权益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个人的自觉自愿,而不是拘泥于传统和道德教化之中,这本身是一种时代进步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倘若将之视为一种必须兑现的义务,反倒将道德规则化,赋予了强制性。

事实上,道德是一种良知,不能用道德绑架侵犯他人权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道德教育,重于规则教育。因为太过于强调道德,而忽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往往令真正的道德缺失,使得社会变得“伪善”。

道德的发育正是建立在承认个人的自主权利和自由选择之上的,让每个人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比满口空话的道德好得多。

宣扬美德,不应以破坏社会规则为代价。胡适关于道德与规则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

回到让座冲突事件。当前我国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领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规则,留下了公共秩序的模糊空间,交由无强制性的道德层面去弥补,或是任由网络舆情来左右,显然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冲突。回应屡有发生又颇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不妨从法律或规则上予以清晰化。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在公共空间,基本秩序的维护应以规则为主,道德为辅,以规则约束言行,促成道德养成;道德也赋予规则温度,使其更具人性。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

小编说:读者朋友们,早上好!即日起,在评论区留言并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粉丝,将有机会获得腾讯VIP会员(月卡)一张(9月9日开奖)。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悦读推荐↘
婺源石堨凭什么跻身世界遗产
“反向求学”为哪般

年轻人为什么爱“奔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