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治通鉴:斗争中有合作,分歧中有共识,这才是人生常态!

谋略那些事 谋略那些事 2023-02-02

点击上方关注我

每天为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

【原文】

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靡洁。

【译文】

郑均的哥哥在县里做官,接受了不少礼物贿赂。郑均规劝他,但遭到了拒绝。于是郑均离家出走,为人帮佣。过了一年多,他把所得钱帛带回家送给哥哥,说道:“钱物用光,可以再得,而当官犯下赃罪,就要终生罢黜。”哥哥被他的话所感动,此后便成为清官。


【解析】

郑均在当时颇有善名,汉章帝极为看重,数次征召让其做尚书,民间对郑均有“白衣尚书”的美称。

上面的材料用在廉政教育绝对经典,核心就在郑均说的:

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

起因并不是郑均为官如何,而是他的哥哥县中做官(大概率并不是县令之类的一把手,可能是佐官一类的),接受了不少贿赂送礼。

郑均劝阻无效,于是搞了一出行为艺术,直接自己离家出走,去别人家做帮佣。

结果不但没饿死,反而还存了不少钱。

郑均回来拿着这钱去说服他哥,他哥被感动,于是改过自新不再收礼。

看完上面材料,先感叹要廉洁,再咂摸品一下,这背后很值得玩味。

首先,看上面材料,显然此时郑均和他哥并没有分家过,还住在一起。

他哥哥日常收的那些东西拿回家用,郑均某种程度算是受益者。

也正是郑均他哥能够在县里面为官,且有一定家产,才能够让郑均读书乃至于做他想做的事。

其次,在郑均成长过程中渐渐感觉到他哥所做这一切的不对,于是开劝阻。

现实情况是,你吃着人家的,用着人家的,享受别人带来的好处,你现在反过来嫌弃人家的钱不干净,别这样做了。

试问,不这样做吃西北风?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说?

这种情况下,郑均的劝说说服力极其薄弱,当然薄弱不是道理,而是他自己本身。

于是,郑均离家出走,给别人做帮佣,然后存了一笔钱给他哥哥。

注意,这个钱并不是郑均让他哥退给送礼之人的,而是郑均想向他哥证明,纵然没有他哥,他也能过下去,同时更是表明,哪怕不收礼、不做县吏,依然能够赚到钱吃饱饭,何必如此收礼让自己名声不好。 

同时还说了这一句: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

他哥就信了,然后改了。

这句话虽然关键,但要我说最关键的还是最后八个字。

说白了就是别有命收钱,没命花钱。

显然打动他哥的,并不是不收礼多么高尚,而是最后锒铛入狱后的下场是无法接受的。

当然,这种道理谁都知道,他哥作为县中官吏,自然也是明白,不需要郑均来提醒。

参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大概率这种送礼行为是比较普遍的,而郑均的哥哥属于平均线之上那种,毕竟他不是一县之长,太过分的话早就被收拾了。

甚至反过来,如果郑均他哥表现的太清廉,啥都不收,反而成为异类。

个人认为郑均他哥突然顿悟过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郑均几个字。

而是他看到郑均说出这几个字之后,郑均他哥重新审视郑均,发现其志向、才情等等都不可限量,家族未来的期望必定在郑均身上。

如果此时郑均他哥继续收礼,大概率也不会有事,但将来郑均可能会受到影响,成为攻击他的命门。

而如果郑均他哥此时停手,然后全力支持郑均,再适度包装宣传一下, 郑均的名声不就起来了嘛?

所以咱们再反过来看这件事。

你品。


【闲扯】

还是那句话,人的行为必然利己。

而所谓的利,不单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层面的信仰、价值观都是如此。

同一个事件中,参与多方,必然是利益存在分歧,就如同郑均劝说他哥,两人的利益体现不一样。

郑均的利,就是他的信仰、信念、价值观,他就认为做官应当清廉、做人应当新善。

郑均他哥的利,就是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两者或许存在冲突,但并非完全对立矛盾,有些地方其实是重合。

也正是这一点让郑均他哥有了后来的转变。

当然,看上面文章重点并不是廉政教育,而是看到郑均与他哥从分歧到共识的过程。

就如同生活职场中很多事情一样。

站在自己的角度必定是争取利益最大化,因此与他人之间必定是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矛盾。

但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就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

就如同中美的关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既有分歧也有共识,这个才是常态。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点个赞,让我看到你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