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云的预判

文刀米 文刀米
2024-09-21

星标我 星标我 星标我


早前有媒体报道,5月下旬,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会,指出了三个方向:

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

至于这个方向背后的逻辑,并无过多解释。

恰好最近一直在写关于中国时尚史的文章,感触颇深,尤其97、98年遭遇内忧外患,同时又蕴含生机。(顺便一提,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真的可以拍电影)

马云的“回归淘宝”四个字,让我联想到当时的一些情况,尽管基础条件不一样,但有些许相似的逻辑。

我觉得“回归淘宝”隐藏着马云对中国市场未来走势的预判。

如下。

首先需要简单讲述一下97、98年的问题。

那两年难吗?当然难,内有企业改制引发下岗潮,外有97年亚洲金融危机。摘抄一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一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多年重复建设,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偏大,产品供过于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这个时候的城市,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故事,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尤其东北地区的下岗潮刺激着人们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人开始享受逐渐便捷化的时尚生活,服装行业迅猛发展,街边都开始卖牌子货了,城市里的真维斯、佐丹奴在这两年普及度非常高,也为2000年左右中国第一批具有设计师风格的品牌快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市场以及信息基础。

悲情与希望几乎同时发生,为什么?

国企改制最开始试点是在1991年,到1995年试点的大型企业有56个,到1997年有120个,也就是说主要集中在1995-1997。

我们再注意几个时间点,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下海潮迅猛,下海基本是指南下,去广州,去深圳,当然去深圳更难,需要边防证,搞到证的感觉就像去那能捡钱似的,离香港近嘛,好多国际贸易,香港接单,内地以南方城市为主来进行制造,尤其是纺织服装行业。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地缘优势,老百姓自己想办法去闯、去拼,市场为导向,经济搞活了。那两年,部分南方、北方的人们印象偏差会比较大。

去南边做生意一方面带来订单,另一方面是促使源自香港的产品信息带入国内。以长沙为例,三角花园是那个时候小有名气的服装市场,搭的简易棚子连城一片,有点像今天的夜市,四周是更正规的店,也没有什么时尚氛围、没有服务意识,在1993年就能卖出600多块的时髦大衣,这些衣服基本都是广州货甚至香港货,卖得相当不错,满足了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的时尚需求。

所以90年代最早火起来的品牌真维斯、班尼路、佐丹奴,要么源自香港,要么是广东、福建。最早是个体户充当了时尚风向标的作用,尽管针对的人群非常小,但激活整体氛围,然后是品牌经营,为更多人服务。

结合范围来看,下海潮基本早于下岗潮,所以等到南方大面积下岗的时候,为第三产业、为私营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部分改制后的企业的确刺激了市场的活跃度,比如,早期国营布店,后来由个人承包卖服装,反而适应了老百姓的需求。


那么我们回到现在,“回归淘宝”的逻辑是什么?

淘宝是C2C,首先看第一个C,C从哪来?

去小红书上看看,探讨怎么搞副业的有多少,网络戏称小红书人均年收入几十上百万,但是并不妨碍大家热衷聊副业,热门贴集中于副业的几种情况,做博主、做剪辑类的短视频、写网文、知识付费,以及开网店。

如果在2008年左右,大家提到做副业,一定首选开淘宝,再往后,做公号,同时加上代购,到今天,人人都想在社交媒体平台当网红(早年淘宝也出网红的)。什么时候开淘宝店不再变成普通人的副业首选?错过了红利期,难做,没有流量,流量更多倾斜给天猫了,甚至于一些原先开在淘宝的小店家改去咸鱼。当然,流量给天猫这是市场导向,不完全是平台导向。

很多人都有副业的需求,甚至是主业需求,而且这个需求越来越迫切,太多人没有经济上的安全感,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整个行业覆灭的我们已经见过了,再加上失业的,社会上的确存在可以盘活的闲散劳动力,而且这部分劳动力不限于低学历者。这是搞活经济的人力基础,也就是C可以增长的部分来源。

再看第二个C。我最近在线上平台买东西,有咸鱼,有淘宝,有天猫。抖音也有,但很少,因为如果不刷短视频就没有在抖音买,如果没有工作需求,就很少刷短视频。我在咸鱼和淘宝买的东西,属于意外惊喜的那部分,在天猫买的品牌,属于常规需求的部分。消费者不是不买衣服了,而是需求在升级,没有触及这个需求点的那就不买,相比非买不可的食物和非去不可的旅游,时尚类产品最难触及。

于是,涉及到P,Product,时尚类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之前详细写过,以审美需求为主的精神需求+实用需求,这两大方向不变,但内容是会变的。

以品牌为主的天猫,所能提供的产品其实相对平稳,时尚业尤其如此,商业体量越大越容易趋向平庸,商业首要是逐利,一个品牌在产品开发上肯定要考量成本,要维稳,尤其是今天品牌对大数据的依赖,导致产品非常不容易挑出流行的框架,很难跳出消费者的预期,这也是时尚业消费低迷的原因之一:

你给了我想要的,但我眼下只买特别想要的。

相对来说,小店更容易提供一些作为市场多元化补充的产品,品牌老板不可能依着兴趣爱好行事,也很难去提供小回报的产品,但是小型经营者可以。

另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都喊了多少年,存量货品有多少?这个甚至不需要找数据,直接去淘宝搜搜看,今天花几十块就能买到以前几百的品牌库存,质量还相当有保证,品牌不可能放天猫卖,只能“地下卖”。另外还有大量出口商品,有些式样真的更好。

前面写早些年淘天的流量给天猫这是市场导向,不完全是平台导向,为什么?那时候人们更认可品牌啊,但是疫情后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人们更认可产品本身,这个产品可以来自国际大牌,可以来自国产品牌,也可以来自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更重要的是产品够好,同时,售卖环节展示出了产品的好,以及出品方的诚意。(这部分在《没等来报复性消费的时尚业,怎么办?》详细写过)

“回归淘宝”逻辑的根基是,找到市场的增长点。

天猫或者说大体量的品牌们增量还有多少?眼下大品牌对不同平台的布局已经趋于完善,至少天猫差不多饱和了,整体平稳、缺少增量,放眼整个市场来说,短期内大品牌的增量很难起来(对于有些服装品牌来说平稳都难),增长点应该在多元化的多,灵活且不同。

水浅了,大船游不动,小船倒可以划得欢。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猜测,马云说的“回归淘宝”是不是这么预判市场的猜错别怪我, 反正错了马老师也看不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星标我 星标我 星标我


近期推送

大品牌要么在时尚潮流中挣扎,要么在十八线城市躺赢

有意思!介绍一个南艺毕业设计,就一个
相较之下,Dior不行
34岁转行即火|大品牌、明星争相找这位新手做花
本土元老级少女风品牌,抛弃少女了?
可怕的小香风
谁还关注品牌去海外走秀吗?
在上海时装周“烧钱”的年轻设计师,抓住市场了吗?
爱马仕+优衣库+马丁·马吉拉≈Lemaire
假如Tom Ford回归Gucci
从国际流行到中国创造,下一个卖点在哪里?
事实就是,这位日本设计师对中式元素的运用至今影响“国潮”
用时尚史和中国智慧推演:下一个中国巨头是谁?
当精神病院里的女人开始做衣服
Balenciaga的审丑与审美根据我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讲座内容修改的稿件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在公号回复商务合作查看相关明细


全网多平台同步更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刀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